智能傳感器,如何破局前行?

作為數據獲取的唯一功能器件,傳感器被稱為“數據之母”。而在AI浪潮推動下,智能傳感器成為萬物互聯與智能化時代的核心技術與產品之一。面向新趨勢,我國傳感器產業如何在一系列挑戰中破局前行,邁上更高臺階?在近日舉辦的第七屆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大會上,眾多行業專家、企業家就此話題進行探討。

AI時代呼喚“傳感新思維”

近年來,隨著新應用、新產品不斷涌現,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持續擴大,相關技術與產品廣泛應用,在智能交通、智能家居、智能物流、智慧醫院、智慧農業、工業監測、生物醫藥等領域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。賽迪顧問數據顯示,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2085.9億美元,同比增長8.1%,預計2025年將達到2271.5億美元。

從行業趨勢來看,傳感器創新正在向著系統集成化、模塊化、多參數融合等智能化方向發展。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郭源生表示,隨著新材料、新工藝、新技術的全面發展,可把多個敏感元件復合于一體,外加處理電路與算法軟件,就可構成多維度指標測試和多參數融合的微系統模塊,實現多功能、微型化、數字化、系統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,使傳感器技術從單一的物象型向多功能、多參數復合與集成等多技術融合發展,拓展產品使用范圍。

業內專家強調,在人工智能技術引發全球科技與產業變革的當下,行業亟需對傳感器產業形成新的共識,形成對產業的重新定位和再認識。

在智能化、數字化的新時期,智能傳感器驅動著終端革新,成為構建硬件生態的重要環節,并在眾多應用領域賦能場景與價值創新。在此過程中,傳感器產業的發展需要破除傳統路徑依賴。

“不要用傳統的工業邏輯來構建傳感器體系。”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偉表示,如果對傳感器的認識仍停留在它只是工業時代生產組件、部件或整機的元器件,那么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就會受限。

對于傳感器產業,傳感、控制、模型、場景、運營、生態等均是其關鍵要素,行業需要通過共筑這些基礎框架,來支撐整個體系發展。

對于從業者而言,需要對傳感器建立起新的思維:一是大服務思維,這是以終為始的價值創造思維。二是新數智思維,務必跳出工業思維、商業思維、信息化思維和傳統互聯網思維,堅決避免“穿新鞋走老路”。三是全生態思維,跨時空、跨場景、全要素的拉通,匯聚融合社會上一切要素、知識、能力、方法,為人和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個性化、實時、精準、主動服務。